纪念陈岱孙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们一起缅怀这位中国经济学一代宗师

发布时间:2020-12-09 18:16 信息来源: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 字体大小:[大][中][小]
分享到:

 

  11月30日,陈岱孙诞辰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暨陈岱孙纪念馆揭牌仪式在福州市仓山区隆重举行。

 

(苏怡莲 摄) 

 

(吕明 摄) 

  活动中,福州市仓山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还为清华经管学院立德树人教育实践基地和清华经管学院EMBA行·知合一教育实践基地揭牌。

  当天下午,由清华经管学院主办的“纪念陈岱孙诞辰120周年暨十四五规划和经济展望主题论坛”在福州召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以“十四五规划和经济展望”为主题做主旨演讲。

  陈岱孙纪念馆有啥亮点?一起看看吧。

 

  陈岱孙纪念馆坐落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陈氏五楼中的还读楼和晞楼,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500平方米。

 

  主展览分为“一代宗师”、“弦歌清华”、“传经北大”三部分,另设有“陈岱孙影音室”、“陈岱孙格言室”、“陈岱孙学术室”。

 

陈岱孙格言室(苏怡莲 摄) 

  纪念馆展出了大量陈岱孙先生的私家照片、来往手札及相关历史珍稀文献,全面介绍了陈岱孙先生刻苦求学、辛勤执教的一生,展现了一代爱国学者济时救国的伟岸情怀。

 

陈岱孙学术室(苏怡莲 摄) 

  陈岱孙何许人也?为何陈岱孙纪念馆的揭牌会如此吸引关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寻!

 

  陈岱孙,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出生于仓山螺洲的一个书香家庭。

  1927年被聘为清华经济系教授,1929年兼任清华法学院院长。1953年10月调入北大经济系,任系主任至1984年。诲人不倦的他,80多岁还坚持上讲台,95岁仍主持博士生答辩,被朱镕基尊称为“一代宗师”,他的学生则亲切地称他为“岱老”。

 

  陈岱孙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他先后在清华、西南联大、北大执教共七十载,毕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培养出巫宝三、梁方仲、严中平、杨联升等经济学家。他学识渊深,风度翩翩,却淡泊名利,品性高洁。他出身名门,所在家族正是赫赫有名、出过刑部尚书陈若霖与末代帝师陈宝琛的“螺洲陈氏”。

 

螺洲镇陈氏宗祠 

  一、簪缨世家出了经济学博士 

  1900年,陈岱孙出生于福州,是家中长孙。他的祖父陈宝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进士,与兄弟陈宝琛等六人创下“兄弟三进士”“六子科甲”的佳话。陈宝璐不喜为官,任刑部主事后不久便辞官回乡,潜心研究经学,是当地有名的学者和画家。他还整理充实了螺洲陈氏藏书,为陈氏子孙留下了“好读书”的风气。陈岱孙的外祖父家亦非常显赫,外祖父、舅父都是清政府驻国外的公使。

  陈岱孙六岁入陈家私塾,在祖父督促下熟读四书五经,深受传统儒家教育和陈氏家风浸染,塑造出刚正、持守、谨严、自律的个性。而十分洋派的外祖父又为他请了英文教师,15岁陈岱孙考上鹤龄英华学校时,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深厚的家学渊源,使得学贯中西的陈岱孙,既有中国学者风度,又有英美绅士派头。

 

  簪缨世家所赋予的荣耀,让陈岱孙对知识更加渴求,对学术钻研更加谨严。即使考入清华留美预备班,陈岱孙仍告诫自己:“可不能得意,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埋下头去,发奋念书!”

  到美国之后,陈岱孙刻苦研读经济学,22岁取得威斯康辛大学学士学位,还获得美国大学生最高荣誉——金钥匙奖,入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和博士学位,仅用4年便以《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一文拿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二、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1927年,陈岱孙学成归来,时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长的宋子文邀请他出任财政部长,而此时母校清华大学的邀请函也已送达。对陈岱孙而言,教书育人、经济救国才是平生志向,因此他毫不犹豫选择进入清华大学担任经济系教授。28岁升任经济系主任,29岁兼任法学院院长,成为同时期清华园里最年轻的院长。

 

初入清华任教的陈岱孙 

  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清华、北大、南开师生穿越山河共组西南联大。在西南联大教学时,陈岱孙一表人才,西服笔挺,课堂魅力惊人,深受学生喜爱。他反复修改讲义,追求精益求精,学生们常在图书馆见到他在认真备课。由于讲义底子深厚,陈岱孙讲起课来不仅时间把握精确,更有质量的密度。学生们都把听课作为一种享受,并专心记笔记,因为把先生讲的话记录下来,不必增减便是一篇完整的经济学佳作。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陈岱孙在自己95周岁寿辰庆祝会上这样说道。他执教七十载,坚持“理论、事实及技术三者兼重”的经济学教育理论,鼓励学生不仅要注重“本系课程的基础”,还应注重政治、历史、哲学、心理等学科基础,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复合型人才,学生尊称其“岱老”。

  诲人不倦的陈岱孙,80多岁还坚持上讲台,90多岁时还能带研究生,95岁仍主持博士生答辩。回顾自己的一生,陈岱孙曾谦虚地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一代宗师“岱老” 

  三、不肯用英文授课的教授 

  或许是因为螺洲陈氏历来刚正不阿、敢言直谏,先祖耿直的风骨流转到陈岱孙身上,浓郁的家国情怀和民族主义情结表现得尤为浓烈。

  当年清华课堂上,老师经常中英文夹杂并用,尤其讲到学术上关键的概念、辞句时总要插进外文原辞。而陈岱孙却认为用中英文夹杂讲课或用英文讲课,是典型的殖民地心态。因此,陈岱孙要求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将他头脑中的经济学词汇和术语全部译成中文。我们今天所接触的经济学名词,有很多都是陈岱孙在授课时翻译过来的,一直沿用至今。

 

1932年度清华校务会议合影(左起叶企孙、陈岱孙、冯友兰、梅贻琦、杨公兆、张子高) 

  陈岱孙怀抱“经济救国”的志向,敢于对关乎国家发展、民族独立等大是大非的问题做出回答。1945年10月1日,他和联大10位教授联名提出国事主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1948年,清华园解放前夕,他和进步师生一道坚决抵制国民党政府将学校南迁。

  陈岱孙教书治学皆以正直为先,始终强调对西方经济学不能“述而不批”,认为对西方经济学的盲目崇拜是危险的。他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但又要看到,在若干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方面,它确有可供我们参考、借鉴之处”,他全面论述了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其中一篇题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论文,受到学界重视,《人民日报》于1984年加以转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陈岱孙著作封面 

  在中国经济学领域,陈岱孙名气很大,著作却极少。他一辈子专注于教书,讲义边讲边改好多年,就是不同意拿来出版。他晚年专著《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贯通马克思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是研究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必读之书,原本也只是一份在学生手里流传的讲义。有人评价:“先生写文章与不写文章,都彰显了一个真正爱国知识分子的人格。”

  四、一世孝老爱亲,一生俭以养廉 

  陈岱孙十分孝顺,1927年他学成归国,也是先想着回福建探望父母,而后才北上赴清华大学任教。父亲过世后,他将母亲接来北大镜春园,每次饭菜摆上桌,陈岱孙就会在门边迎候母亲,抬起右臂,扶着母亲走到桌边,然后再为母亲把椅子放合适,坐下。最年长的人先动筷子后,全家人方可吃饭。

  陈岱孙常年素衣淡茶,生活极其简朴,一个手提箱用了半个世纪,住所里没有空调,出门都是赶公交车。到他晚年,学生来家中拜访,发现他用的还是从西南联大回来时,在地摊上买的旧家具。谈到金钱,陈岱孙曾这么说过:“人不能没钱,钱是需要的,但做事情完全为了钱,抛弃理想和事业,那是很危险的。”

 

陈岱孙先生晚年在燕南园,穿着何其朴素 

  1995年,陈岱孙的工资860元人民币,按国家规定超过800元部分需要纳税,他坚持纳税,行动不便时依旧托付晚辈办理,不忘公民的义务与责任,高洁之风令人仰止。

  陈岱孙和他的陈氏家族,穿越历史长河,至今仍熠熠生辉。时光流淌,陈氏家族的质朴家风,浓缩在螺洲古镇每一方幽深庭院里,流淌于每一个陈氏后人的血液里,并无声地影响和塑造着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性格。

  供稿 | 福州市纪委监委

  来源 | 福州日报

附件下载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中共福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福州市监察委员会 福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 承办
技术支持:0591-83374473 闽ICP备11009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