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一都罗汉里:插进敌人心脏的闽中“匕首”

发布时间:2021-05-31 17:51 信息来源: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 字体大小:[大][中][小]
分享到:

  从福州城区出发,途经沈海高速和蜿蜒的盘山公路,约一个半小时车程就来到福清市一都镇闽中罗汉里游击根据地旧址。

 

闽中罗汉里游击根据地旧址 

  “这座刚刚修复完成的双福寺,是游击队的司令部,也是当年中共闽中特委的办公地点。”一都镇党委书记俞强说。罗汉里方圆50多公里,西连永泰,北接闽侯,南与莆田相邻,群山连绵,路隘林密。正是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其承载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罗汉山  红军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1935年3月,罗汉里被开辟为中共闽中特委和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的活动中心和根据地。接下来的1年多,这里风云激荡,谱写了众多英雄篇章。

 

一都镇罗汉里闽中游击支队根据地旧址 

  如今,这里已成为省级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在福清市委组织部牵头和市委党史方志室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一都镇对游击队司令部、红军学校、红军亭等旧址进行了修复建设,还建设、提升了罗汉里革命纪念馆、闽中革命史展览室,让历史更直观地重现。

  “革命火种”发新芽 

  在刚刚完成布展提升的罗汉里革命纪念馆内,老旧的枪支、弹夹、纸契……把人们带回到风云激荡的革命战争年代。

  1934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机关被破坏,时任市委书记陈之枢被捕叛变后,中心市委委员黄孝敏和互济会主任刘突军转移到福清。由于书记何文成被捕,中共福清县委正处于群龙无首之际,黄孝敏便建议由刘突军接任书记。8月,黄孝敏和刘突军召集党团员在福清镜洋角楼开会,决定把中共福清县委升为中心县委,由黄孝敏任书记,统一领导福清、长乐、闽侯、永泰等县交界地区的斗争。

  此后,中共福清中心县委以斗垣、玉瑶、江镜、角楼等村为基点,大力发动群众,建立了一支20多人的中国工农红军福清游击大队。4月,连江西南团20多人转移到福清加入游击大队,壮大了游击大队的力量。

  罗汉里位于福清、永泰交界地区,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国民党统治鞭长莫及,有建立游击根据地的天然条件。1935年3月,福清游击大队进驻罗汉里,开辟了罗汉里游击根据地。

 

罗汉里革命纪念馆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留在南方8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极其艰难的环境里,坚持游击战争。闽中游击区就是其中的一个,罗汉里游击根据地是闽中游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5月,中共福清中心县委和中共莆田中心县委联合起来,成立中共闽中特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革命运动的战略支点之一。同时,福清县、莆田县的两支游击大队改编为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在闽中特委统一领导下,分别以罗汉里和莆田常太为根据地,依靠群众,发展力量,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它不仅保留了革命火种,而且像一把匕首插进了敌人的心脏。”这是展览后记中,对罗汉里革命根据地重要性的生动诠释。

 

讲解员为参观群众介绍罗汉里根据地革命故事 

  游击力量日壮大 

  为了巩固和发展罗汉里游击区,第一支队对出没在晨钟、大化、东山等罗汉里四周的土匪和一都、琯口的反动民团分别进行打击。

 

红军亭 

  1935年八九月间,第一支队决定拔掉一都镇的民团,一名队员乔装打扮去一都镇侦察敌情。摸清民团和联保处实力及驻地后,60多名游击队员翻山越岭来到一都,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包围民团盘踞的状元厝。厝里的10多名团丁都是从附近各村强征来的,没有什么战斗力,经游击队鸣枪喊话后,纷纷弃枪投降,游击支队缴获10余支长枪。

  第一支队在肃清罗汉里根据地周围的土匪、民团之后,队伍发展到100多人,活动区域扩大到一都、东山、龟山、大化、下埔、北郭、波兰、当下、琯口、闽侯西台、时洋等地。罗汉里游击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各项工作也相继开展。

 

红军楼 

  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第一支队以罗汉里根据地为依托,积极开展游击区自身建设。第一支队抽调部分队员组成地方工作队,到根据地周围游击区,宣传发动群众,秘密建立党支部,公开组织农会,领导群众开展抗租,抗税和反霸斗争;北郭、波兰、垱下、东山等基点村还组建了武装自卫队,负责站岗放哨,保卫村庄,为游击队搜集情报,运送粮食。

  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初,驻扎在罗汉里的第一支队先后进行了5场影响较大的战斗:奔袭大洋田赋处,沉重打击了横征暴敛的莆田县大洋渡口的田赋处和粮务队;东关寨战斗,打击了一都镇东关寨的反动地主并打退永泰县保安队的进攻;袭击闽侯县大义乡的民团;攻打扈屿镇,重创闽侯县扈屿镇民团和保安队;河村桥伏击战,在福厦公路河村桥成功伏击福建省银行厦门分行运往省城的运钞车队。这些战斗,削弱了国民党反动派在闽中地区的统治势力,也壮大了游击队力量。

  以少胜多震八闽 

  1936年2月,闽侯河村桥伏击战事发于省垣附近,震惊了国民党福建当局。

  3月初的一天,闽中游击支队得到情报:国民党福建当局急调宪兵第四团、省保安第一、五团和陆军第四十九团,以及福清、莆田、永泰县的自卫队共3000余人,向罗汉里根据地扑来,并出动飞机侦察,铁甲车搜寻。

  面对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重兵,支队领导人研究决定以分散隐蔽作为反“清剿”斗争的总策略,由刘突军、吴德标、杨采衡率领游击队员分成三小队,与敌人周旋,陈云飞率领侦察组负责联络和侦察敌情,黄孝敏带几个队员撤出罗汉里,设法与特委主要领导人取得联系,同时紧急通知罗汉里的民众,全部转移到山上去。

 

罗汉里革命纪念馆 

  过了两天,敌军从琯口天竹岭和一都两路进攻罗汉里。敌军总团部就设在罗汉里山坑,因为那里有30多间民房。之后,敌人到处寻找游击队下落,到处抓人、放火。

  3月下旬一天,因天下大雨,刘突军小队战士们的衣裳都被淋湿透,就在罗汉山上保溪的一座盘古庙里烧火烤衣裳,同时派了两名战士到上保溪口站岗放哨。上保溪口四面悬崖,只有一条路从溪涧通过,加上天下大雨,溪水高涨,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游击队运粮食的山路 

  拂晓,站岗放哨的战士发现溪涧路上出现20多名敌人,就鸣枪示警。千钧一发之际,刘突军命令部分队员抢占险要地形阻击,另一部分带伤员火速后撤。双方在上堡溪的竹桥边接上火,游击队居高临下,以排枪、手榴弹痛击敌人。几十名国民党士兵试图从竹桥上冲过来,竹桥不堪重负,上桥敌人全部葬身溪流。这场战斗,游击队仅负伤一人。

  由于刘突军等人指挥得当,闽中游击支队在罗汉里游击根据地昼伏夜行,同敌人展开“捉迷藏”,并相机袭击小股敌兵。最后,部队与在莆(田)永(泰)边接应的特委领导人取得了联系,便沿着山间小路安全转移到莆田常太根据地,在常太游击区继续开展斗争。

  至此,国民党反动派“清剿”罗汉里根据地、企图消灭游击队的阴谋遭到彻底的失败。

 

罗汉里闽中游击支队旧址 

  来源|福建日报 福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中共福清市委宣传部

  编辑|福清市纪委监委

  审核|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 福清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附件下载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中共福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福州市监察委员会 福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 承办
技术支持:0591-83374473 闽ICP备11009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