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栏 > 媒体关注

《中国纪检监察报》:百姓谁不爱好官——重读习近平《念奴娇 追思焦裕禄》有感

发布时间:2014-04-16 14:30   监察局浏览次数:14字体大小:[][][]
分享到:

念奴娇 追思焦裕禄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注: 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为追思焦裕禄而填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并作了注释,发表在1990716日《福州晚报》头版上。时隔24年,我重读这首词,恰逢参加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更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百姓谁不爱好官?”什么是好官?古往今来,老百姓都认为,好官就要清正廉洁,品行端正;好官就要亲民爱民,造福大众;好官就要无私奉献,不图虚名;好官就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好官,焦裕禄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个。他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为人民;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坚决反对特殊化,坚持同一切不正之风作斗争;他带领群众抗风沙、战盐碱、堵风口,栽下泡桐几百里,造福兰考人民;他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心里装着兰考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的事迹和以他名字命名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感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因工作而忘我,因奉献而升华。“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知道你是重还是轻;老百姓就像一面镜,知道你是浊还是清……”焦裕禄这样的好官永远不会被老百姓忘记,永远会为世人所称颂。他的“父老生死系”换来了这么多年来兰考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对他的“思君夜夜”,魂牵梦萦。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焦裕禄做到了“公”“廉”“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焦裕禄的人生信条。五十多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当他走进兰考这片贫瘠的土地,迎接他的不是簇拥着的鲜花,不是经久不息的掌声,而是衣衫褴褛满面尘垢的孩子、是饥寒交迫逃荒要饭的灾民,是大雪、是风沙、是饥荒,是荒芜的土地和漫天的黄沙。让兰考人民摆脱穷困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禄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和家庭的幸福,使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工作在第一线,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最后长眠在为之耗尽了心血进行治理的沙丘下。五十年,就是焦裕禄,就是千千万万个像焦裕禄这样的干部使兰考、河南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黄沙飞扬,如今已是泡桐如海;昔日低矮的茅屋,已成独家小院;饥寒交迫的日子也早就一去不复返了。百姓富裕了,人民幸福了,焦裕禄用生命绘制的“兰考梦”,如今已在兰考大地成为现实。泡桐无言,迎风挺立;“焦桐”葱茏,愈见伟岸……

这么多年,兰考人民忘了焦裕禄,全国人民忘了焦裕禄了吗?没有。他们一直把焦裕禄当亲人一样念叨着,萦系着,正是缘于他的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缘于他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甘苦、共命运。

“父老生死系”,心里装着人民,一切为了群众,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这就是焦裕禄精神之所以感人至深的恒久魅力。“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焦裕禄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黄沙吓不走他,洪水挡不住他,盐碱难不住他。在简陋而潮湿的办公室里,他和干部群众一起规划兰考的宏伟蓝图;在北风呼啸、飞沙漫天的田间地头,他和群众一起挥锹劳动;在寒冬雪夜,他踏雪百里把救济粮食亲手送到孤寡老人的手中。“我是你的儿子。”焦裕禄对双目失明的张晴老大娘说的这句话,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全部忠诚,同时也让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位人民的儿子。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评价焦裕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是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焦裕禄精神必将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汇聚成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的,丰碑矗立,中国梦永恒。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我们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见贤思齐。今夜,依然月明如昔。

                          《中国纪检监察报》3月24日四版头条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中共福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福州市监察委员会 福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 承办
技术支持:0591-83374473 闽ICP备11009988号